
先安顿内在,才对话… ![]()
一日,我开车带全家出门。
路程中,二女儿川川突然煞有其事的叨念着:“我好想一个姐姐哦!”
我在开车,没听懂川川的意思,困惑的说:“你有姐姐啊。”
川川这时又重申了一次:“我是有姐姐没错啦,可是我不想要这样的姐姐,我想要一个会疼我又爱我的姐姐啦!”
透过我的解读,我猜川川的意思是:大姐三三对她不好,所以她很希望姐姐能对她再好一点。于是我核对川川内心的想法,再次提问:“川川,你想要一个怎样爱你,疼你的姐姐呢?”
川川:“就是会送我东西,不会骂我的姐姐呀?”
我再次核对:“原来川川要的是一个会送你东西,而且不会骂你的姐姐呀!可是我记得三三姐姐昨天才送你好多东西…”
川川:“对啊,姐姐昨天送我好东西,也是好姐姐啦,但是姐姐会骂我…
我又一次核对:“奥,原来姐姐有骂你呀。那昨天姐姐送你东西时,也是一边送你一边骂你吗?
川川:“没有啦,昨天姐姐很棒,送我很多东西,也没有骂我,昨天姐姐是好姐姐,可是后来姐姐还是有骂我…”
我几次核对,为川川带来了省思,让川川重新审视姐姐的行为,进而欣赏姐姐好的一面。我:“我也看到姐姐骂你,但是川川,我想请你记住姐姐对你的好,并且给姐姐多一点时间。姐姐很聪明,她学得很快,我相信只要给她时间,我想她应该… ”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,目标若是“和谐”,那么在说话之前,千万别被惯性牵着跑,尽管让自己的话语放在“核对”的脉络里,讲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情绪波澜,也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在。
#只要有语言往来,势必会有误会存在。
#如何运用“核对”,让问题准确对焦,是沟通能否顺产的关键

亲子沟通的目标,不只是陪孩子走一段成长的路,其实,也是陪自己走一段过去来不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与完熟之路
允许自己是个可以失败的人,因为,父母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下,尽力了。
我欣赏自己没有被失败击到。
只要有语言往来,势必就会有误会存在。如何运用“核对”,让问题准确对焦,是沟通能否顺畅的关键。
“问题”从来不是问题,大人怎样“应对”,才是真正问题~ 撒提尔女士
问题从来就无需父母介入,无需大人处理,更无需去担忧,孩子要的,是大人的沉稳的陪伴,引导他们趋于完整,成为完整的人。
对话的目标,从来就不在“解决问题”。启动内在觉察,正是对话里最终的目标,如此才可能带来改变。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屡屡犯错,才能屡屡学习,而我们也才能屡屡陪伴孩子成为一个不完美,但是完整的人。。。

对话练习![]()
回家的路上,老二川川在后座,叨叨念着明天学习要打针,她很害怕。
我见识过川川以前在医院里,好说歹说,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,一把眼泪一把鼻涕,死都不肯打针的画面。所以我本能认为这是个棘手的难题。当我错了!
仪婷一边开车,一边自然的问:““川川,你以前打过针吗?”
“打过啊!”
“那你会怕吗?”
“会啊。”
“那你是怎么克服的?”
“就… 忍耐啊。”
“哇,我好欣赏这么努力的你啊!”
川川听了,原来因为担忧而拔高的声音,开始放软,放软,放软。最后,后座的川川把头靠在妈妈的肩,甜甜的说:“妈妈,我不怕打针了。”仪婷依旧平稳的开着车,只是伸出一只手,轻轻摸摸川川的头。从头到尾,不到三分钟,川川的问题解决了。
仪婷说…
不要聚焦在负向行为,而是要利用简单的提问,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正向资源。
孩子不是一生出来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。意思是,孩子已经走了好一段路,早就发生过类似(打针)的事了,只是没有人去肯定,欣赏她。
没有人可以说服孩子,只有他自己可以。

「心」:用心欣赏
欣赏,是在一段对话结束时,最好的结束语。
如果可以做到诚挚的欣赏,孩子将因为父母(大人)的欣赏,增加自我价值与自信。因此在正向对话的系统里,「用心欣赏」几乎可说是能量最强大,也最重要的结束动作。
举例:一个孩子考试考了98分,若是用过往传统型思维,欣赏的方式是:“你考的分数真棒,我太为你感到骄傲了。”
因为我们欣赏的是“分数”,于是孩子关注的也会是“分数”。
如果我们欣赏的方式是:“你的成绩真棒,你肯定非常努力,能不能告诉我,你是怎样努力的?”
因为我们欣赏的是「努力」,于是孩子关注的焦点也会是「努力」。
这两种欣赏看似都是称赞,但事实上,影响的是孩子努力的方向
。
给予孩子「努力」的欣赏,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对未来充满想像力,并乐于面对挑战,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,就没有什么好惧怕的。
成长型思维的欣赏,是发自内心「用心」去欣赏孩子,欣赏的是孩子「努力而来」的能量。
而传统型思维的赞美,多流予“事物的表面”,着重在「表象」的成绩,而不是专注「孩子本身」的能量。

【一致性表达】
对内既理解自己,对外也愿意倾听他人。
保持内在的平稳与安定,才能展现最好的一致性状态。
把内在的感觉,以平稳,诚恳的姿态如实说出来,内与外都一致了,表达出来的语言,自然就一致了。
最难的并不是表达,最困难的是,大部分的人,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总是被情绪给宰制,说出来的话也成了伤害。【例子】丈夫迟迟不归,太太在家苦苦守候,好不容易丈夫终于回来了,太太脱口而出的话,卻是:“你还知道要回来啊!”
这样的一句话,是太太最想要表达的吗?
这一句话可能包含了焦虑,不安,愤怒等情绪的话语,和心理最底层的讯息:【我想要丈夫赶快回来】相差甚远。
可以想见,原始讯息被情绪影响过后,就会背离最初的意思,进而以一种伤害的情绪语言来表达。
若将同样一句话,以【一致性】的姿态表达,便会是:
“你今天比较晚回来,有发生什么事吗?我很担心你,看到你回来我就放心了”或者
“你比我们约定的时间还晚回来,我其实有点生气,你能告诉我晚回来的原因吗?因为我很担心你。”
【感受】
关照自己…
我觉察到自己有情绪, 我允许自己有情绪, 也在情绪来临时, 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权的。 我可以发脾气, 但是我没有, 我决定先离开现场, 先照顾自己的内在, 陪伴自己稳定…
【观点】
【观点】… 代表“你之所以成为你”的看法,想法与思想的运作。
【观点】是经年累月形成的,大多数源自两个面向
(i) 原生家庭的影响(父母)
(ii) 成长经验的堆垒
想改变一个人的观点,几乎是要撼动他的根本,抹煞过去所有存在的意义。
如何介绍新的【观点】给他人?
【体验】是最好的切入点,能让他人换位思考,从原来的观点跳脱,进而接受新的观点。
接纳,不是以头脑去说服自己,而是以身体去感觉,
【观点】也是如此。
【期待】
你可以有期待,但每个人也都拥有拒绝这份【期待】的权利。
因此,接纳【期待】后的失落,才是【期待】这个层次最重要的学习
请允许你的【期待】落空,并学着接纳失落。
爱,是可以自动修复身体的强大能源… 但是,爱,有个假面身份,他的名字叫【期待】
人们经常以为,自己对他人好,这是爱。爱,是好东西,他人应该要欢喜接受,要无条件迎合… 然而这不是爱,这是爱的恐怖分身—— 【期待】
【渴望】
在【渴望】的层次里,低幼孩子期望的通常是父母的爱
。
随着年龄增长,有了爱的根基,逐渐追求尊重,接纳,肯定,自由与自信,最后逐渐奠定“自我价值”。
人类,共有的,被爱,被关注,被认同,被接纳,自由,归属感,有价值,安全感和独立。
